7 月
27
開放
時間

服務指南

學科服務

講座

城市化與文化遺產保護


4月17日 ,由我校圖書館與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通識教育部聯合主辦的「城市化與文化遺產保護」主題講座在我校何賢會議中心開講。本次講座邀請到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客家研究所所長周建新教授,圍繞城市化與文化遺產保護為120餘名師生帶來一場專業的學術講座,引領讀者在城市化進程中對文化遺產保護進行積極思考。

講座中,周教授以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的火災為引子,通過「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觀念的闡述」、「“小我”和“大我”利益對抗」、「傳統文化的堅守」、「高速城市化與遺產保護」、「深圳經驗」等幾個方面,以其深厚淵博的學術涵養、大量生動鮮活的案例以及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撰寫的《動蕩的圍龍屋—一個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與文化抗爭》著作,講述了城市化與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現狀和所面臨的問題,更加直觀地讓讀者融入本次學術講座之中。

周教授以深圳為例,剖析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取得的卓越成效。這一方面與近年來深圳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有關,尤其是較早出臺的「文化立市」、「文化強市」等一些列文化發展戰略;另一方面,也與其包容、創新的文化觀念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創新之處,一是率先提出了「非地非遺的」獨特文化遺產保護模式,該模式突破了非遺的地域限制,讓非遺保護有了更寬闊的發展空間,充分體現了文化的流動性;二是探索了一條「非遺+文創」的融合發展之路,即在保護非遺本真性的前提下,通過創意的方式對其進行轉化,讓非遺融入生活,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周教授圖文並茂地向師生們展示了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打造的小涼帽IP,其成功地將小涼帽形象衍生出一系列生動活潑的產品。在非遺的保護和發展上還需充分調動民間的力量,體現民間立場和現代化傳承。

文化是流動的,吐故納新,承載歷史,並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與傳承的意義。文化遺產不是城市化的阻力,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要兼顧城市更新和文化遺產保護。在講座的最後,周教授表示,面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挑戰,我們應該儘量協調文化遺產、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盡可能協調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由協調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思路轉變為各個利益相關者協同保護的思路,讓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城鎮化的道路上大有可為。

講座結束後,現場師生積極提問,周教授與大家探討了「逆城市化」、「非地非遺」如何長期有效地進行等問題,將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最後,周教授向圖書館贈送了其專著《動蕩的圍龍屋—一個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與文化抗爭》,讓讀者透過客家文化保護這一案例思索如何更有效地進行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抗爭。

 

資料來源:圖書館

新聞來源:校園記者站

文字編輯:張映竹

拍照:陳郁濱、李嘉龍、張玲